马丽主演的电影《水饺皇后》在刚刚结束的五一档期引发了观众的热议,但与期待中的佳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影片在观众心中留下的却是失望的余韵。尽管上映短短四日即破亿,成为档期的黑马之一,这部围绕湾仔码头创始人臧健和真实经历改编的传记片,却饱受诟病,留言区满是观众对其“草率”的指责。难道这部影片真的如此缺乏创意,以至于给人一种“AI生成”的感觉?让我们深入剖析这部电影背后的问题。
《水饺皇后》的故事基于臧健和的传奇人生,理应蕴含丰富的情感张力与动人的商业故事。从点映后的反馈来看,观众普遍认为影片所呈现的是一种“流水账式”的叙述,并且在剪辑上更是让人无从承受。许多人评论影片的情绪表达“空洞无物”,就如同把复杂的人生历程用PPT简化成了几幅干巴巴的幻灯片。导演刘伟强曾以其票房与口碑双丰收的作品赢得观众的支持,但在《水饺皇后》中,他似乎误入了不擅长的领域。现实题材与女性视角的交织,虽然在形式上预示着一种转型的可能,但实际呈现的却是一种调度的失衡和节奏的凌乱,仿佛成为了其导演生涯中的一次滑铁卢。
影片的叙事结构让人倍感无趣。臧姑娘(马丽饰)带着两个女儿独自踏上港湾,满怀希望却不幸遭遇丈夫另组家庭的剧情在前半部分展开,这段艰难的经历并未能有效点燃观众的情感共鸣。在感受到生活的重重困难后,臧姑娘试图改变命运,开始卖水饺的旅程,但这一切的跌宕起伏在影片中被呈现得过于表面,缺乏真正的戏剧张力。反而令人感到如同在观看一场平淡无奇的生活记录,未能深化角色内心的挣扎与成长。
更令人失望的是,影片的后半部分在叙事上呈现了急速的转变,通过闪回与旁白来跃迁时间节点,情节的推进却显得一味求快,缺少必要的情感累积与铺垫。当角色经历的挫折景象以快节奏的剪辑设定处理时,观众反而与人物产生了更大的隔阂。这种剪辑方式不仅让人难以投入情感,也让整部电影的节奏显得极为草率,就如同用自动生成的模板拼凑而成的作品,缺乏应有的火花与灵气。
在影片的配音方面,马丽全程使用普通话虽然可以理解,但与朱亚文饰演的的粤语配音之间的配合却产生了突兀的错位。这种使用语言的不协调感使得整个视听体验大打折扣,角色间的真实感大幅下降。
如果《水饺皇后》在叙事与剪辑上仅仅是留下了“模板化”的印记,在其情感表达上更是没有做到深入。传记电影的精髓在于将人物的真实经历用深刻细腻的视角展现出来,而非只是对事件的罗列与重复。影片虽然将艰难与不易放在了显眼的位置,但却缺乏深层次情感的共鸣与思考。在其他优秀传记电影,如《泳者之心》中,导演巧妙展现主角所面对的层层障碍,从细微之处剖析人物内心,最终收获观众广泛的认可。而《水饺皇后》所尝试呈现的种种角色关系及女性联合的情感,最终却因缺乏细节与深度浮于表面。
好的传记电影,不仅需要讲一个好故事,更要准确把握人物的内涵与情感。《水饺皇后》虽不缺乏富有潜力的素材,却未能展现出应有的深度与层次。倘使这些元素能在剧本中细腻入微,融入真实情感和人性的光辉,整部电影会成为一部触动人心的杰作。
而言,《水饺皇后》的“草率”与“平庸”不仅是对故事叙述的不严谨,更是对一位真实传奇女性轻慢与不尊重的体现。真正值得在大银幕上被铭记和歌颂的人生经历,需要制片方认真打磨与深耕,而非像工厂流水线上的简单拼装。希望在未来的女性传记作品中,能够用真实的人生故事与情感的共鸣,打动每一位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