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由于续作《我叫赵甲第2》的上线,曾在2022年一举成名的黑马剧《我叫赵甲第》再度被人们提起。与前作的辉煌相比,这个新剧却显得乏善可陈,未能在市场中掀起波澜。是什么原因导致这部备受期待的续作面临这样的困境呢?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窥见男频分账剧为何难以步入主流视野的多重原因。
最先让人关注的是《我叫赵甲第2》的市场表现。数据显示,该剧上线11天后,热度始终徘徊于7000左右,远低于前作最高达到的9675。虽然前作凭借独特的剧情设定和满足男性观众的需求获得了7075万元的票房,成为了2022年的一匹黑马,但续作显然并未能复制这一辉煌局面。
要理解《我叫赵甲第2》的失利,需要回溯前作的成功原因。虽然《我叫赵甲第》在剧情设计上存在诸多争议,豆瓣评分只有4.6分,但是它成功地引起了下沉市场男性观众的广泛关注。这种“爽”而单一的内容,在当时的市场中填补了男性特供剧的空缺,并通过短视频的传播迅速积累了人气。三年后的今天,市场的审美潮流早已发生了变革,男性观众对于剧集的期待愈发多元化,对单纯的“爽剧”兴趣日渐减弱。
此外,从市场环境来看,男性观众的保持观剧习惯的群体正在缓慢流失。近年来,针对男性受众的剧集分享意愿较低,数据显示仅有三成用户习惯于分享剧集。而在短视频传播机制受到挑战的背景下,这直接影响了《我叫赵甲第2》的传播能力。同时,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也进一步削弱了该剧的市场基础。随着微短剧的兴起,丰富的男频内容已经成为市场的常态,特别是近年来涌现的大量男性特供剧,迅速填补了男性观众的观看需求,导致《我叫赵甲第2》在激烈竞争中显得力不从心。
在这样的多重因素下,走势平淡并不可怕,不同的是,男性分账剧目前面临的困境是显而易见的。相较于女性向剧集,男性特供剧在受众的粘性、传播愿望以及需求替代性等方面长期处于劣势。在创作上,许多成功的男频IP改编剧,如《庆余年》《赘婿》等,都在努力融合女性观众的偏好,试图拓宽受众市场。这种变化意味着,单靠采纳男性观众的“硬需求”已经难以成功,行业模式借鉴的可行性显著降低。
更为关键的是,近年来行业对于男性特供剧的扶持力度逐渐减弱。尽管一度有剧集业务负责人希望借助男性赛道撬动的新增量,但多年来相关项目的开发并未能取得理想效果,一些如《在下李佑》等剧集也未能如预期般反响热烈。这充分表明,在市场冷却、收缩的背景下,男频分账剧的生存环境愈发艰难。
分账剧市场整体也在经历着重大变革。的行业重心逐渐向微短剧转移,传统的长期剧集制作因缺乏足够的市场吸引力而被逐步边缘化。尽管仍有少数作品在分账上取得显著成果,如《披荆斩棘的大小姐》,但整体来看,男频分账剧在新的市场形势下显得越来越无力。
《我叫赵甲第2》的失利并非偶然,反映出的是男频分账剧所面临的多重挑战与行业环境的变革。对于创作者如何在内容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找到平衡,将成为一门亟待解决的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男性特供剧的未来发展亟需新的思路与创新理念,只有在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同时,才能寻找出路,迎来新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