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几十年中,好莱坞电影几乎占据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随着中国本土文化创作的蓬勃发展与观众品味的日益变化,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的光辉正逐渐褪去。一种名为“新大众文艺”的现象正在悄然崛起,成为新的文化风潮。这股新兴力量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艺术创作,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4月10日,中国电影局宣布适度减少美国影片进口的消息加剧了这一趋势的显现。针对这一现象,许多业内人士开始关注:在好莱坞日渐失去市场的同时,如何理解新大众文艺的崛起?
中国电影局的这一决策传出后,立即引起了美国电影公司的恐慌,部分公司股价随之暴跌,然而在中国本土市场,这一消息却似乎并未掀起太大的波澜。当前,观众们将注意力转向了以157亿票房创造辉煌的中国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这一冷一热的对比更是映射出中国媒介时代文化生产的“大众化”特征。
回顾过去的数十年,自1994年内地市场首次引进分账大片以来,好莱坞电影几乎成为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力军,甚至在2012年引进片的市场份额达到了51%。从2013年开始,随着国产电影的迅速崛起,引进片的市场占比逐年下滑,水涨船高之下,国产片的市场份额已在2024年达到78.68%。这个转变不仅表明观众的口味和需求发生了变化,也反映出技术和文化生产模式的演变。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好莱坞电影失去市场的根本原因在于创作的同质化和缺乏创新。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好莱坞影片大都依赖于固定的超级英雄IP与前续、续集的重复制作,观众们对于这种疲惫不堪的疲态日益加剧。此外,过于注重“政治正确”的现象也开始显现出其负面影响。例如,迪士尼在3.7亿美元制作的真人版《白雪公主》中,为了追求政治上的正确性而强行改变了角色,使得作品偏离了原本的故事与大众审美,最终全球票房表现不佳,难以回本。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新大众文艺”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个以全民参与与去中心化为特征的艺术创作潮流,正是新技术媒介赋能的产物。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为普通人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台,鼓励他们分享作品,表达潜在的创作激情。“新大众文艺”也因此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创作模式,更加全面地展现了人们丰富多样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这一变化在电影领域同样显著。传统的影视创作不再是仅有专业背景的人士的专属,许多非科班出身的创作者也逐渐崭露头角。例如,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导演饺子,原本只是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的毕业生,起初他从动画短片入手,随后逐步转向电影创作,观众的参与度也在不断提升,观众通过解说、二次创作等方式与影片进行互动,参与到电影的传播生态中。
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衰退以及新大众文艺的崛起,标志着全球电影市场格局的重大变化。随着观众对内容创新与多样性的需求日益增长,未来的电影市场可能会更加倾向于优秀的本土创作与具有广泛共鸣的艺术表达。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观众不仅重新审视传统艺术的价值,同时也积极拥抱新兴文化形式,为电影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新大众文艺的蓬勃发展,中国电影市场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