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奉俊昊凭借电影《寄生虫》获得戛纳金棕榈奖与奥斯卡四项大奖后,他的新作《编号17》便成为全球影迷瞩目的焦点。这部影片不仅仅是另一个商业项目,它同样揭示了亚洲导演在好莱坞这片复杂文化市场中所面临的挑战。奉俊昊如何在好莱坞这个以工业话语权为主导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声音?《编号17》的成败又将为他自己及其他亚洲导演提供怎样的启示?
在《编号17》中,奉俊昊毫不吝啬地汇聚了近30位好莱坞明星,包括新任蝙蝠侠罗伯特·帕丁森、大名鼎鼎的绿巨人马克·鲁法洛等,华纳兄弟也以超过1亿美元的为影片保驾护航。如此强大的阵容与足够的制作预算,让这部科幻片从表面上看非常引人期待。当观众走进影院,却发现奉俊昊的这部新作似乎并没有完全实现其导演一贯的高水准。
在影片中,主角米奇·万斯(由罗伯特·帕丁森饰演)被设计成一个“消耗体”,即便是被多次死亡后依然可以通过打印技术再生,观众不禁思考,生命的真正价值到底是什么?虽然影片试图通过黑色幽默的风格探讨人权、阶级和政治斗争等严肃主题,却因过于直白的隐喻与缺乏深度的叙事而显得有些肤浅。作为一位极具社会意识的导演,奉俊昊的这次尝试在复杂性的呈现上显得略为平面化,未能激起更深层次的思考。
《编号17》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呢?其科幻背景未能给观众带来诸多新鲜感,反而陷入了老套与陈腐的设定之中。外星生物被描绘成了无趣的虫群,与以往更具创意的外星设定无异。而米奇在外太空的冒险旅程,似乎更像是一场无厘头的滑稽剧,令人难以忘却的是其混乱与喧嚣。这种美式漫画般的幽默感掩盖了世界观的单薄,但对于喜欢深度思考和情感共鸣的观众该片是一场失望。
更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对于政治与社会议题的处理方式似乎与奉俊昊以往敏锐的观察力形成了鲜明对比。虽然利用了一些颇具话题性的故事设定,影片却没有深入探讨这些情节背后所承载的伦理和社会问题。整个叙事架构缺乏严谨性和逻辑性,使得该片显得草率。而主角米奇的内心挣扎与自我反思几乎被置于一旁,仅仅成为情节推进的工具,导致观众对角色缺乏情感投入。
在观察奉俊昊的艺术探索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他一直在为亚太导演争取更具话语权的道路上努力。尽管《编号17》展示了他在好莱坞高管身边的地位,但这部片子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了市场化的压力对他创作自由的侵蚀。好莱坞的工业化流程往往需要迎合大众口味,而这种迎合,成功与否则成为了评判一部影片的重要标准。
奉俊昊的《编号17》是一部具备可观看性的商业大片,但在深度与内涵上却令人失望。作为一位在华语电影领域享有盛誉的导演,他似乎在好莱坞的市场规则下不断探索与适应,但作品能够展现出独特标识的可能性仍然受到挑战。亚洲导演在好莱坞的大浪淘沙中,依旧需要时间去探索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编号17》的推出如同一面镜子,揭示了奉俊昊在面对文化挑战时,是如何在保持自身艺术价值的同时,也在寻找与美国观众共鸣的平衡。而愿意从中领悟的,不仅是奉俊昊,更是其他试图在全球市场中发声的亚洲导演。尽管这条道路依旧艰辛,但正是这种探索与尝试,才能让更多的亚洲故事在好莱坞这片广阔的舞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