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与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时代,艺术与科技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为现代戏剧的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2023年,两位重要的文化界人物——中国话剧院院长田沁鑫与戏剧学院院长郝戎,受邀做客人民日报社,畅谈现代戏剧创作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分享他们对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看法与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年轻一代艺术家们蓬勃的创造力,还能感受到在科技浪潮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本次讨论以当下人气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为引子。田沁鑫对此表示,这部影片的成功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成果,体现了浓厚的中国审美与浪漫思维。作品中的小哪吒,以其不屈不挠的个性,激励着一代年轻观众,展现了艺术创作如何超越时空,影响观众的精神世界。田院长提到:“《哪吒2》便是我们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典范。”其华丽的环境设计和丰富的情感层次,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为戏剧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动力。
郝戎则从更深层次探讨了艺术创作的内涵,他认为,优质艺术作品并非源于“快餐式”创作,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打磨而形成的精品。这种缜密的创作过程和浓厚的人文关怀,是维持艺术价值与影响力的关键。而他将注意力转向了AI的发展,表示并不畏惧,反而在这里看到了机遇。“传统戏剧的现场演出与观众之间的亲密感,将在科技的辅助下愈加突出。”他相信,尽管AI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为人类的创造力注入了新的活力,真实的表演将变得愈加珍贵。
而在谈到观众对高品质戏剧与影视作品之间的落差时,郝戎指出,这是中国戏剧发展中的一大矛盾。他认为,中国话剧并不缺乏作品,而是亟需提高其影响力。他提到莎士比亚的作品仍然在全球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反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在戏剧中的重要性。田沁鑫也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强调传统戏剧美学与现代观众心理的结合,是提升戏剧影响力的关键。
随着明星效应在话剧领域的加深,田沁鑫与郝戎对此也有各自的看法。田院长表示,如果一个流量明星立志成为良好的演员并持之以恒地努力,他们应该得到认可;而郝戎则认为,流量不应成为标签。在艺术人才的培养中,所有学生都应明白,艺术修养与职业素养应当并重。正如于是之先生所言,“演员站在舞台上,个人的品德与文化修养绝不会被任何物质的东西掩盖。”这说明,艺术创作除了技巧,更需要道德观念的支撑。
在现代戏剧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需要不断深耕人性,关注人类情感与思想的细微变化。田沁鑫强调,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既要有丰富的人文学识,也需具备扎实的表演基本功,才能在艺术的长远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当代艺术家不仅是故事的讲述者,更是情感的传递者,他们以剧中人物为桥梁,连接观众的心灵。
“在未来的发展中,艺术与科技界的融合将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田沁鑫道,科技为艺术提供了新的可能,反过来也推动着艺术自我革新。戏剧的未来需要无数艺术家在传统与现代、清晰与模糊、真实与虚幻之间找到平衡,以丰富的人生经历与独特的艺术视角去创作出更加动人心弦的作品。
现代戏剧创作方兴未艾,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为我们描绘了广阔的未来图景。只有不断探索与实践,剧情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显现。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