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关于人工智能和著作权的讨论在日本国会掀起波澜,这一切的起因只是一张看似简单的“吉卜力风格”图像。这幅图像流传广泛,吸引了众多社交媒体用户纷纷效仿,把自己的照片转换为《龙猫》《千与千寻》等吉卜力经典作品的风格。随着用户们热潮的兴起,有关使用AI进行艺术创作是否侵犯著作权的问题也随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随着使用AI生成吉卜力风格图像的潮流不断升温,甚至连OpenAI的首席执行官阿特曼也不例外,参与其中,将自己替换为吉卜力风的头像。随着一封“吉卜力工作室发出的警告信”在网络上悄然传播,虽然后来被证实为假消息,公众对于使用AI生成吉卜力风格图像的合法性开始感到疑虑,是否会因此陷入侵权的法律纠纷。由此,日本国会也展开了相关的讨论。
在国会的会议上,民主议员今井雅人直接向内阁官房副长官中原裕彦发问:“使用AI生成的吉卜力风格图像到底算不算侵权?”中原的回应清晰明了,他表示:“模仿风格本身不算侵权,但如果过度相似且具依赖性,就可能触犯法律。”简单AI若是学习了吉卜力的色调、线条和氛围,这属于“安全区”,但如果其生成的作品几乎与吉卜力的角色、场景一模一样,并且还贴上“吉卜力”标签出售,就越过了法律的红线。
此次事件引发热议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AI生成的图像与宫崎骏的风格相似,更在于一些用户借助这种技术进行分享、创作和变装,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也有开发者试图将这一技术打包成“吉卜力生成器”,并借此收取费用。这使得不少网友担心,这样的行为会重蹈“用吉卜力的壳割情怀粉的韭菜”的覆辙。在网络上有人误传吉卜力的版权即将过期,可以随意使用,而吉卜力工作室对此也进行了澄清,表示他们并未发出警告信或告知通知,但是否构成侵权依然需具体使用情况而定。
宫崎骏,作为吉卜力工作室的创始人,自然对AI的看法引人关注。早在2016年,他在NHK纪录片中就注意到AI生成动画的示范,表示强烈反感,称其为“对生命的侮辱”。这句话一度在二次元圈子内被广泛引用,成为反对AI创作的象征。随着科技进步,AI的技术已经提升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观众对AI的接受度也逐渐提高,许多通过AI制作的内容正在各大走红。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AI本身并不是罪恶之源,它只是一个工具。今天的争议其实并不在于“是否能使用AI进行创作”,而在于你使用AI的目的和方式。对于普通用户使用AI将个人照片变为吉卜力风格的图像,毫问是合理的,但如果有人利用这种风格推出商业产品或服务,那就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法律和舆论的双重风险。
在关于AI的讨论中,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应该看重创作的出发点。如果利用AI只是出于个人创作和分享的乐趣,那是可以被理解的,但如果尝试借助这股潮流谋取商业利益,尤其是在某种程度上侵害了吉卜力的知识产权,那将是对创作者和消费者双方的不负责任。
因此,随着这场争议的深入,我们看到的是科技的进步如何与艺术创作的传统价值相碰撞。在未来,我们期待法律能够为这种新兴的创作模式找到一个合理的规制,让艺术、科技与商业能够在合规的框架下和谐共处。AI作为一种工具,其价值和影响,最终还是要取决于使用者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