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将是越南战争结束50周年的纪念日,著名导演、越战老兵奥利弗·斯通却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发出无奈的感慨——美国似乎依然未能从这一悲惨的历史中吸取教训。斯通透过亲身经历与反思,揭示了战争的荒谬与代价,以及对当前国际局势的深刻思考,让我们得以从这一历史节点中再次觉察到战争的阴影。
1975年4月30日,越南人民军攻占西贡(的胡志明市),让这场持续了近两十年的越南战争最终画上句号。这场战争造成了数以百万计的人员伤亡,除了无数越南平民及士兵的牺牲,南越政权的支持者——美国军队也在战争中付出了近六万的生命。已78岁高龄的斯通,回望自己在战场上度过的一年零三个月,仍然历历在目。他的生命旅程深受这场战争的影响,并在此后成为了一名批判战争本质的导演。
作为一名年轻士兵,斯通在战斗中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瞬间,甚至两次严重受伤,倔强地在险境中生还。这段经历不仅深深烙印在他的灵魂深处,也在他后来的电影创作中不断得到体现。从1986年上映的《野战排》,到1999年的《天与地》,斯通用影像诉说了他对越战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战争带来的创伤的反思。无论是士兵的冷酷变迁,还是无辜平民遭受战火的悲剧,斯通用他独特的视角为观众揭示了战争无情的真相。
在斯通的记忆中,第一次来到越南时是担任教师的角色,那时他怀着满腔热忱来教导当地的高中生。这样的理想主义很快在他作为士兵的经历中戛然而止。他说:“越南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就像的乌克兰,很多人被煽动着在此刻奋起争战。”随着战斗的深入,他逐渐看到了战争的真相,也体验到了从信念到幻灭的心路历程。
“这场战争本质上就是一场谎言,”斯通愤慨地说道。在他看来,无论美国的宣传多么强烈,战场真实的面貌却是鲜血淋漓的惨状。他在自传《追逐光明》中谈到,从1965年到1973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建立在谎言之上,数以万计的士兵与无辜民众的生命被无情抛弃,终究换不来所谓的胜利。
斯通认为,美国必须认真审视历史的教训。然而他对当下国际形势的担忧表露无遗:在叙述越战时,他指出了媒体在塑造公众观点中的独特角色。以《纽约时报》为例,斯通批评其昔日对越战的偏见,指出媒体在宣传中的角色,可以说是不负责任的。他认为,时至今日,这一局面依然在持续,“媒体依然在告知我们该如何思考,乃至进行下一场战争。”
随着时代的变迁,斯通认为美国的军事态度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越战结束后,美国卷入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从冷战时期的中东冲突到近年的伊拉克战争,斯通指出,这种军国主义思维似乎早已深入骨髓,无形中支配着的外交政策。他警惕地指出:“如果美国对伊朗采取行动,那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这只会重蹈覆辙。”
在他的记忆中,在越战结束的那个时刻,他和众多士兵心中都感到如释重负,仿佛一切都将结束。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关于战争的电影,这些片子不仅是对战场的反思,也是对人性深刻的审视。“我们似乎从未学到任何教训,”斯通沉重地道。当他再次回望这段历史,他呼吁人们应当从过去的错误中汲取教训,拒绝重蹈覆辙。
一场战争的结束并未真正带来和平,反而是新一轮战争的开始。正如斯通所言,美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未曾停止对战争的支持与参与,唯有不断地循环,未见尽头。而这份对历史教训的无视,是最值得警惕的。在今天,面对充满挑战的世界局势,斯通的反思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能否真正理解过去、反思现在,以便为未来铺就一条更明亮的道路,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