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电影的未来:创造力与技术的完美融合

影视八卦 (1) 2025-05-09 02:35:52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它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各个行业,而电影产业的变革尤为显著。在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黄铁军对此有着深入的思考与展望。他表示,虽然AI没有主体性,但这项技术能够为创作者开启全新的想象空间,犹如一把强大的钥匙,锁住无数创意的门扉。在与光明网的专访中,黄铁军深入探讨了AI如何与电影艺术交织,塑造出一个充满创造力与技术融合的未来。

AI与电影的未来:创造力与技术的完美融合 (http://www.eczero.cn/) 影视八卦 第1张

AI在编剧与创作中的角色

谈及广受关注的AI生成工具对编剧的影响,黄铁军强调,AI实质上是一个“无主体性”的工具。就如同一支高效的笔,能够自动生成文字,但最终的故事和情感仍然掌握在人类创作者的手中。他以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三体》为例,介绍了导演是如何率先组成AI小组,旨在推动影视创作的新维度。特别是在科幻和奇幻题材中,AI的优势尤为明显,能够迅速生成多种视觉方案,降低制作成本,显著提升创作效率。

黄铁军指出,导演与AI之间的关系更像是创意合伙人,AI的能力在于提供超出人类常规思维的备选方案,而最终的故事脉络和情感走向则依然需要由创作者来掌控。他比喻道,AI生成内容的情感浓度正如钢琴演奏中的音乐,虽然乐器本身并不具备情感,但音乐家能通过演奏传递强烈的情感体验。因此,AI技术的应用并不会削弱作品的人文特性,反而扩大了艺术表达的可能性。

电影工业化升级与流量经济

在谈到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的前景时,黄铁军表现得极为乐观。他指出,中国在AI领域已经逐渐从“跟随者”转变为“并行者”,部分细分技术甚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若能将这种技术优势与电影创作深度融合,中国电影将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黄铁军对AI数据分析对创作的影响则持审慎态度。他指出,虽然算法可以精准捕捉市场偏好的趋势,但也可能助长流量至上的风气。在此背景下,自2024年以来,AI技术已开始广泛应用于微短剧领域,为行业带来了显著变革。他强调,艺术创作应处于“精准定制”与“大众审美”的平衡状态,既要服务于主流市场需求,同时也需满足观众个性化的观影期待。

在提到数字人技术的未来时,黄铁军展望了一个更加智能化的电影世界。他认为,“数字演员”的应用将日益增加,而年轻演员也必须不断提升演技,以应对AI技术带来的挑战。

面对版权争议的法律挑战

在AI技术促进内容创作的同时,版权问题也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黄铁军比喻AI训练数据如同电影学院的教学片库,他指出,现行法律在“学习”与“商用”的模糊界限亟需理清。他呼吁,建立“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制度”,以更好地规范内容生产,强调科技伦理与法律应携手解决复杂的版权问题。

对未来的愿景

展望未来十年,黄铁军对2035年的电影蓝图充满了憧憬。他描绘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场景,观众们将不再受限于固定的观看视角,而是借助智能设备“穿越”并“沉浸”在导演创造的AI世界中。这一颠覆性的体验改善,将成为中国电影引领全球的重要机遇。

“电影不应被24帧画面所禁锢。”黄铁军坚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可以更真实地还原光影,而创作者们则需要讲述更好的故事。通过他的对话,技术理性和艺术感性始终相辅相成,黄铁军再三强调,AI终归是工具,真正的艺术革命始于人类对美的追求、对故事的渴望,以及对表达的无限探索。

在AI与电影的未来中,创造力与技术的完美融合将为人类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而这一切,正是未来艺术创作的无限可能与希望。

THE END